首页

舔跨

时间:2025-05-28 01:28:50 作者:生态环境部:聚焦建立长效机制 推进机动车排放源头管理 浏览量:83825

  中新网北京10月15日电 (记者 孙自法)记者从中国空间科学学会获悉,第三届中国空间科学大会10月15日在浙江省湖州市德清县开幕,围绕“创新引领,数据驱动,努力实现空间科学高质量发展”主题,中国内地和香港空间科学领域1000余名专家学者与会进行研讨交流。其中,作为本届大会重要组成部分,国际亚暴会议将首次在华举办。

10月15日,第三届中国空间科学大会开幕会场。中国空间科学学会 供图

  当天恰逢中国航天员首飞20周年纪念日,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副总设计师、中国首飞航天员杨利伟出席大会开幕式并致辞。

  第三届中国空间科学大会为期4天,设置13场特邀报告,1场空间科学国际论坛,41场学术分论坛和专题论坛,旨在交流研讨空间科学领域最新进展、重大成果、前沿态势与发展趋势,促进学科交叉融合,推动中国空间科学与技术快速发展。

  在大会特邀报告环节,空间科学领域7位院士、1位国际专家和5位知名专家围绕载人航天工程、月球与深空探测工程、空间科学卫星系列的最新进展、空间科学前沿动态和未来规划等展开交流。其中,欧洲空间局原局长让-雅克·多尔丹(Jean-Jacques Dordain)博士作聚焦空间科学国际合作的主题报告,探讨在全球背景下通过空间科学国际合作,共同为人类知识进步做出贡献的必要性和可能途径。

  本届大会的空间科学国际论坛为第十五届国际亚暴会议(ICS),来自中国、美国、俄罗斯、日本、芬兰、奥地利、爱尔兰、比利时等国近百名专家学者,将聚焦地球磁层亚暴和极光亚暴前沿问题,共同讨论极光爆发与磁场扰动背后的物理机制、成因与后果,探讨最新进展与未来发展方向。国际亚暴会议始创于1992年,每2至3年召开1次,是国际空间科学界具有较高学术影响力的系列会议,这次也是该会议首次在中国举办,凸显出中国在国际空间科学领域的学术贡献和影响力。

  大会期间,在20场学术分论坛基础上,增设21场面向交叉学科的专题论坛,将分别围绕空间物理、空间探测、空间天文、空间遥感、空间光学与机电、月球与比较行星学、空间材料、空间生命与生命起源、微重力科学、空间地球科学、空间智能、空间引力波探测、空间科学大数据与人工智能融合应用、商业航天等议题进行专题交流研讨,旨在搭建起空间科学各分支学科之间、技术与产业之间的桥梁,促进深度交叉融合。

  第三届中国空间科学大会还安排有青年学术沙龙、空间科学与地理信息高质量发展圆桌会议、“航天新技术、新成果展”和“星辰大海等着你”浙江行系列科普活动等。中国空间科学学会理事长吴季、中国科学院空天信息创新研究院童庆禧院士、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叶培建院士、中国航天员科研训练中心沈力平研究员、中国航天员科研训练中心李莹辉研究员、西北工业大学袁建平教授、北京空间飞行器总体设计部孙泽洲研究员、重庆大学谢更新教授和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赵建福研究员等9位科学家,将赴杭州、湖州、德清等地多所学校开展中国空间科技成就科普讲座,面向广大青少年普及空间科学知识,点亮青少年的航天梦想。

  大会开幕式上,第三届中国空间科学学会科技奖、中国空间科学领域2023年度“最美科技工作者”分别揭晓并颁奖,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教授潘建伟院士、上海航天技术研究院张崇峰研究员分获第三届中国空间科学学会科技奖科学奖和技术奖,潘建伟系统性发展出多光子纠缠操纵技术、取得可扩展量子信息处理的系统性关键突破;张崇峰主持完成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对接机构的设计与工程研制。10位空间科学领域一线科技工作者,获颁中国空间科学领域2023年度“最美科技工作者”荣誉称号。

  据了解,中国空间科学大会是中国空间科学领域唯一将本领域各分支学科组织到一起进行集中交流的高水平学术盛会,由中国空间科学学会发起,每两年举办一次。2023年的第三届大会由中国空间科学学会与浙江省科学技术协会、湖州市人民政府共同主办,中国科学院上海技术物理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大学杭州高等研究院、德清县人民政府、湖州莫干山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管理委员会承办。(完)

【编辑:陈海峰】
展开全文
相关文章
中央音乐学院师生走进澳门学校社区

2022年8月份有一张类似的同框照,同样是一次突破,同样是对台当局的震慑和警告。2022年8月初,东部战区按计划在台岛北部、西南、东部海空域进行实战化联合演训,持续检验战区部队联合作战能力。新华社配发的一张图片显示,一名解放军海军战士在军舰甲板上手持望远镜观察,与解放军海军舰艇“同框”的是台军舰艇以及远处的海岸线和山脉,海岸线上的白色柱状建筑物也依稀可见。当时,时任美国国会众议长佩洛西不顾中方强烈反对和严正交涉,窜访中国台湾地区。解放军在台湾周边6海域举行了大规模军事演习,并实现多项突破,这张图框照被网友形容为“解放军海军都快贴到宝岛海岸线了”。

东西问·汉学家丨英国汉学家蒲华杰:在中国名作中“穿越时空”

作为空地一体交通体系的重要构成,该工程规划引入合新六城际铁路、合肥机场S1线,工程总投资约40亿,总建筑面积约33万平方米,于2021年11月开工,整体计划“十四五”期间建成。

《全球生命科学集群创新发展报告2024》:揭示背后创新驱动力

市树岛上,凤凰木旁,扫一扫认养牌上的二维码,树木信息一目了然。“等树根扎深,树干再长粗壮些,就可以带着小外孙来看自家的树了。”林永成3年前认养的一株凤凰木,如今已有碗口粗。

2024年中国内地电影国庆档总票房破21亿元

消博会是观察中国经济的一扇窗口。通过越办越好的消博会,我们可以感受到中国经济发展的澎湃动力。同时,消博会也体现出中国高水平开放的满满诚意,“有利于世界各国共享中国市场机遇,有利于世界经济复苏和增长”。

他们,总书记格外关心、格外关注

家住上海宝山的刘女士同样接到了一个自称宝山公安分局民警的电话,说她的个人信息泄露,被人冒名申请了电话卡,并大量发送垃圾短信涉嫌违法。

相关资讯
上海多元探索营造“港湾” 为“星妈”科学养育“星宝”赋能、减压

产业协同是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三个需率先突破的领域之一。10年来,京津冀产业协同发展一直以加快推进产业对接协作,形成区域间产业合理分布和上下游联动机制,深化京津冀产业政策衔接和园区共建,产业链创新链深度融合,建立现代化产业体系为目标,充分发挥北京创新研发优势,天津地理区位和政策优势,河北充足的生产资源和良好的产业发展基础优势,依托“2+4+N”产业合作格局,因地制宜、因业制宜、因势利导,通过以合作园区为载体的“共建”“共管”模式、以制造业企业为主导的“总部+基地”模式、以大数据产业为牵引的功能互补协同模式等六大模式,逐步形成了“北京研发、津冀转化”的空间布局,按照“强点、成群、组链、结网成系统”的发展思路,以滨海—中关村科技园、武清京津产业新城、北京·沧州渤海新区生物医药产业园、曹妃甸协同发展示范区等一系列产业合作平台园区为载体,由关键点引领线,由关键线带动面,由关键面交织成网络,在合理的产业发展网络之下,发挥其产业集聚技术创新能力,有效实现了北京产业发展从“大而全”转向“高精尖”,天津产业优化以“引得来”巩固“发展好”,河北则从“接得住”实现“升级跳”,充分实现了产业合作赋能区域协同。

热门资讯
女王论坛